首页>>民事婚姻案例>>民事婚姻案例
民事婚姻案例

民事婚姻案例

工作6年核心岗员工竟被悄悄派遣,退休后才发现与公司没关系?

时间:2025-08-28 23:41 作者:佚名 【转载】

东莞洪梅律师获悉

入职以来,一直坚守在固定场所,担任同一职位,退休之际才惊觉,与该企业并无关联。

【消除“迷惑手段”,建立融洽工作关系④】在该岗位服务满六年的关键人员,被隐秘地调离了

阅读提示

专业人士指出,若出现名为派遣实为雇佣的情况,接收企业或许会被视作与雇员形成实际劳动关系,进而需履行相关劳动义务,还可能面临行政处分。同时,作为派遣企业的主体也可能与接收企业共同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勤恳工作多年,身份为何变成外聘员工?前北京某机械厂老职工梅师傅,退休申请使用公积金时,震惊地发现社保记录显示的用人单位竟是家素未听闻的派遣机构。因无法核实实际雇佣关系,她的公积金账户和养老保障金都因此受阻。

近期,北京市平谷区人民法院对梅师傅的案件作出判决,确认梅师傅与机械公司之间存在劳动关系。

承办法官马文红向《工人日报》记者表示,这家企业的做法属于“逆向派遣”,触犯了相关法规。调查中了解到,其他劳动者也有过类似梅师傅的经历。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这件事情给劳动者、用人单位以及接收单位各自带来了哪些后果?

员工退休后发现早已被派遣

从2013年加入公司到2019年离开,她的职位和任务一直保持原样,收入也逐年增加。56岁的梅师傅表示,在没被告知的情形下被调派,让她感到非常无力和沮丧。

二零一三年八月,梅师傅到北京某机械企业担当装配岗位,双方订立了正式的劳动协议,商定每月份领取两千元报酬,合同有效期至二零一三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止。

梅师傅提到,那份工作期限仅五个月的雇佣关系临近终止时,企业并未与他再次签订协议,却仍旧让他留在原先的工作位置上继续任职。到了二零一五年洪梅镇律师,那家机械单位以发放薪资的银行卡为名,为梅师傅办理了另一张银行卡,并且负责其管理事务。后来,梅师傅才察觉到其中的异常情况:每逢支付报酬的时刻,公司都会从那张卡里扣除部分金额,然后以现金方式支付给他,这表明他实际上已经被当作“派遣”人员来对待了。2018年4月,那家机械单位与梅师傅再次确立雇佣关系,合同有效期直至2019年1月,那时他已届退休年龄。

到2024年,已经退休五年,梅师傅申请公积金却没成功,由此偶然发现,从2013年10月直到2019年1月,他的社保一直由某劳务派遣机构负责缴纳。为了弄清工作关系,梅师傅在劳动仲裁失败后,决定向法院提起诉讼。

庭审期间,机械公司向法庭出示了一份2013年10月签署的《劳务派遣协议书》,该文件系与某派遣机构签订的,内容明确约定派遣工种为组装工作。机械公司指出被派遣人员即为梅师傅,同时强调在协议设定的时段里,梅师傅的实际雇主系这家劳务派遣企业。

这份派遣协议里,名单没有,我的名字也没见着。梅师傅斩钉截铁地表示,这东西根本不是真的。

本案争议焦点在于2014年1月至2018年3月间双方是否构成雇佣关系。北京市平谷区人民法院法官助理张娜指出,机械公司既未提供充分证明显示其与梅师傅的雇佣关系已经终止或转为劳务外包,亦无法证实双方就劳务外包达成共识。

另外,法院审理后确认,梅师傅从事的组装工岗位是机械公司的核心业务,不属于劳务派遣的范畴。最后,法院判决梅师傅与机械公司在2013年8月至2019年1月期间存在劳动关系。

“假派遣、真用工”模式复杂多变

“这种名为‘假派遣、真用工’的做法,其实质是钻制度的空子,通常是雇主为了躲避法律责任、减少责任承担而使用的策略。”辽宁大学法学院教授王素芬剖析道,现在这种情形多发生在那些人力需求旺盛、费用压缩或人数有规定的岗位和领域。实际操作中,“伪装外包、实质雇佣”的情况多种多样,梅师傅事件里的“反向外包”就是“伪装外包、实质雇佣”的一种具体形式。另外,“自我外包”也比较普遍。

毛师傅以前在京城一家饭馆做事。他到那儿第五个月的时候,饭馆和他又签了份工作协议,不过没说协议的另一方不是那个饭馆,还偷偷把干活的方式改成让别的公司来派工。后来他们之间出了工作上的麻烦事

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法院经过审理,发现,涉及的法律用工协议的一方,与毛师傅工作的饭馆有利益关系,那家饭馆,暗中组建了劳务输出机构东莞洪梅律师,把员工派回自己单位工作。法院最后确定,饭馆和毛师傅之间,有工作关系,饭馆,应该赔偿未签合同的双倍薪资等费用,总计超过八万元。

可以说,某些雇主故意采取名为派遣实为用工的方式,这属于违法行为。据王素芬分析,这些雇主这样做是为了减少人力开支、避免劳动纠纷、提升用工灵活性。许多雇员可能并不清楚这种做法,或者为了获得工作不得不忍受这种安排。

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社会法室副主任王天玉向记者表示,要留意的是,随着平台经济快速兴起,“假外包、真雇佣”的情况在新兴就业行业里不时发生。某些用工中介机构开设了网络渠道,借助跨区域、远程操作等方式擅自简化派遣程序,与此同时,另一些平台运用转包等手法逃避劳动义务,造成部分新业态从业者无法明确工作关系的归属。

从严惩治违法行为

按照劳动相关法规,劳务派遣仅限于临时性工作,或者是辅助性、替代性的职位,比如工作时间不超过六个月,工作内容不属于公司核心业务,或者原岗位人员因学习、休假暂时空缺的情况,劳务派遣人员占比不能超过百分之十,并且不能安排到井下等特殊工种。张娜说明,超出这些条件的劳务派遣都属于不规范行为。

怎样识别“伪装派遣、实质雇佣”?王素芬建议,必须遵循“实质主导”理念,通过分析雇员与使用方在人身、经济及组织上的依附关系,来确定双方是否形成实际雇佣关系。另外,要严密核查派遣企业是否真正负责被派遣人员的劳动事务管理。

一旦出现名为派遣实为用工的情况,提供派遣服务的公司与接收派遣的机构都将面临劳务派遣合同作废的可能。王素芬指出:接收派遣的机构还可能被判定与劳动者形成了实际雇佣关系,因此需要承担法定的雇主义务,甚至可能遭受行政处分。作为派遣方的公司也可能需要和接收派遣的机构共同承担法律责任。

今年四月,人社部联合另外四个部门宣布启动针对2025年人力资源市场秩序的清理整顿活动,其中“劳务派遣违规行为”成为此次行动的关注焦点。活动方案指出,将依法处理未经批准擅自从事劳务派遣的情况,涵盖所有以人力资源服务、共享、代理、合作以及转包、加盟等名义进行的“假外包、真派遣”等违规操作。

王天玉提出,要严控劳务外包职位的准入条件,同时加重企业及劳动接收方的违规代价。另外,针对互联网经济中出现的新型“伪装外包实为雇佣”的做法,应由多个机构协同管理,清晰界定平台与劳务中介组织的权利义务,并且对涉事主体的劳务派遣资格实施更严格的核查。(记者 陈丹丹)

洪梅 镇律师?敬请于评论区发表高见,并对本文予以点赞及转发,以助广大读者把握法律与正义的界限。

技术支持: 建站ABC | 管理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