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以案说法>>以案说法
以案说法

以案说法

黄河流经山西段水变清 加强治理显成效,你知道原因吗?

时间:2025-06-07 19:26 作者:佚名 【转载】

东莞洪梅律师获悉

图③:山西省永济市,黄河一级支流涑水河穿城而过。

李向东摄

黄河蜿蜒流经内蒙古的高原地带,转了个弯向南延伸,穿过偏关县的老牛湾,进而汇入山西境内。许多初次踏足老牛湾的游客不禁惊叹,“黄河的水竟然如此清澈!”

经过多年的努力,山体绿化和沙土固定取得了显著成效,黄河入河的泥沙量显著降低。此外,在下游地区,万家寨水利枢纽工程的建成使得水流速度减缓,泥沙得以沉淀,河水的清澈度得到了提升。对此,山西省忻州市偏关县水利局局长梁晓光进行了详细说明。

黄河在山西省蜿蜒流淌,其长度达到965公里,这一长度几乎占据了黄河全长的五分之一,河流途径了四个城市和十九个县(市、区)。山西作为黄河中游地区的关键省份,其境内地形多为沟壑交错,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同时也是黄河泥沙的主要产出地之一。

近期,山西省致力于全面强化综合、系统以及根源性的治理措施,使得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进入2024年,该流域内优质水体的占比已攀升至91.5%。

加强水土流失治理,进一步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正值假期,老牛湾景区迎来旺季,民宿入住率超过九成。

老牛湾变得热门起来,这主要得益于其环境的绿化。“过去,春天时常风沙肆虐,甚至白天都需要点亮灯光。而现在,山峦苍翠,水波荡漾,游客络绎不绝。”老牛湾村的村民魏永富,曾是镇上的林业员,从事植树工作已有40余载,对于家乡的巨变,他感触颇深。

偏关县位居黄河汇入山西的首个县份,该地位于毛乌素沙漠的边缘地带,植树造林成为了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

清晨7点钟,位于水泉镇的好汉山,偏关县森辉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的植树工人王荣生正用电力钻头凿碎石块,将其堆砌成树坑,随后将油松幼苗放入其中,再仔细填土并压实。由于山区高差达200余米,栽种树木必须依靠人力搬运。王荣生不辞辛劳,肩扛手提,在山顶与山脚之间往返奔波。当夕阳西下,他盘点成果,发现一天之内共栽种了100棵树。截至目前洪梅镇律师,该合作社今年已种植超过1.8万棵树。

偏关的山地,坡度陡峭东莞洪梅律师,土壤贫瘠,岩石坚硬,想要栽种一棵树实属不易。偏关县林业局局长王安荣说道:“树木种植后,需经过三年的人工养护,若树木未能成活,还需进行补种。”

栽种一棵又一棵,培育一代又一代。历经十年,全县的林木和草地覆盖率显著提升,从原先的27%增至如今的48.6%,尤其在黄河与长城的周边地区,覆盖率更是超过了60%。

今年,偏关县将致力于推动“三北”工程六期的实施,力争完成吕梁山黄河流域沿线生态保护及退化林修复任务,涉及面积达六万亩。“我们将同步推进绿化、发展绿化、保护绿化,全力打好黄河‘几字弯’的保卫战。”王安荣这样说道。

山西省将黄河流域定位为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关键区域。“十四五”规划实施期间,该流域共完成植树造林面积超过1341万亩,黄河沿岸的19个县市(区)均实现了基本绿化目标。至2024年,山西省的水土保持水平提升至65.5%,水土流失的面积和程度均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

黄河之患,其表面问题虽在黄河本身,但其根本原因却深植于整个流域。目前,山西省正将黄河的多沙粗沙区域、中条山区、太行山区以及永定河上游的四个国家级水土流失治理区作为核心,致力于打造出100条高标准、高质量的精品小流域。

山西省水利厅有关负责人指出,本年度我们将致力于提高全省水土保持水平,同时加强京津冀地区以及黄河流域的生态安全防线建设。

集中排查整治,提升入黄支流水质

2024年,山西省发布了《山西省黄河干流流经县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攻坚方案》,方案聚焦于黄河干流所穿过的19个县(市、区)以及16条主要汇入黄河的支流,集中力量进行排查和整治。同时,实施了“净化河流、减少污染、整治道路、清洁产业、扩大绿化”的五大行动,并针对实际情况策划和推进了一系列工程项目。

运城段位于黄河干流山西段的最下游,其长度达到了345公里。该区域人口众多,企业林立,汾河、涑水河等汇入黄河的支流面临着较为严重的污染问题。

天色转晴,运城永济市的伍姓湖畔,一艘长达60米的清淤船发出轰鸣。机器的铰刀在湖底高速旋转,不断将淤泥吸入,随后通过管道将这些泥沙输送到岸边的污泥脱水厂。经过无害化处理,这些淤泥被用于河湖堤坝的加固工程以及停车场的建设。

今日清理完毕三千立方米的淤泥,计划增派一艘船只,以提升清淤作业的效率。永济市林业局的野生动植物与湿地自然保护区负责人杨帆正亲自到现场监督工程进度。

伍姓湖位于中条山北坡,堪称山西省最大的淡水湖泊,同时也是一处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该湖水域面积达11.3平方公里,其规模几乎相当于两个西湖的大小。

伍姓湖作为黄河一级支流涑水河的调蓄湖泊,它在流域水资源分配和生态平衡维护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对涑水河的水质状况有着直接而显著的影响。杨帆这样介绍道。

自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起,伍姓湖上游地区工业生产及城镇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沿岸地带开展农业耕作,湖中则进行水产养殖活动,这些行为引发了水体污染和污染物累积,使得该湖泊的生态环境变得极其脆弱。

2017年,永济市正式开启了伍姓湖的生态保护和修复项目,实施了退耕还湿地、退渔还湿地以及拆除违章建筑和整治环境杂乱等措施,从而使得伍姓湖的水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山西省计划,在2025年之前,将16条主要汇入黄河的支流的水质提升到地表水Ⅲ类或更高标准。杨帆向记者透露,伍姓湖的生态环境问题较为严重,为了按时达成这一目标,去年已经启动了两个治理项目。

立于伍姓湖畔,四周水域被翠绿的围栏所环绕,蒲草轻轻摇曳,白鲢鱼儿自在游弋。这一景象正是伍姓湖水质改善与生态环境恢复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

我们将对湖滨周边的200米水域实施封锁,并计划在该区域种植2700亩的水生植被,同时投放44.8万尾的白鲢鱼,以期显著改善水质状况。杨帆这样说道。

在浅滩之上,白鹭低头搜寻食物。湖边小道上,游客们骑着自行车穿梭。“我们打算在此地建设一个科普教育中心,预计每年将迎来约两百万名游客。”杨帆满怀憧憬。

截至目前,山西省黄河干流沿线所涉及的县区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已启动149项,其中已完成86项。进入2024年,黄河在山西段的流域水质连续三年维持在Ⅱ类或更优水平。

实施生态保护工程,净化黄河“毛细血管”

周末时光,太原市汾河湿地公园内,成群的红嘴鸥翱翔天际,排成队列,或低空俯冲,捕食猎物。河岸边,众多市民聚集,摄影发烧友们手持长焦和短焦镜头,不停地按动快门,记录下这美妙的瞬间。

候鸟充当着生态环境变化的“指示器”。经过连续四轮的整治,汾河太原市区段的环境状况与水质得到了显著提升,吸引了160余种鸟类在此栖息。

汾河被誉为山西的摇篮之河,同时也是黄河流域的第二大支流。该河流域内,山西省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工业布局也相对集中。

2023年,山西省发布了《“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方案》,启动了285个生态保护项目,总投资额接近千亿,致力于达成“水量充沛、水质优良、风光旖旎”的愿景,确保“一泓清水汇入黄河”。截至目前,所有项目均已启动建设,其中超过六成已完成。

在太原市小店区南马村,“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的太榆退水渠水质提升项目现场,一台打桩机正在将一排排混凝土波浪桩逐一打入河道之中。接下来,计划在河道底部安装膜曝气生物膜反应器,该设备总长度将达到8.3公里。

太原市生态环境小店分局局长冯志宏这样阐释:“这就像是河道中安装了一台‘超级净化装置’。”

太榆退水渠作为汾河的一级支流,负责太原南部和晋中城区的排水任务,其沿线村庄众多,因此成为汾河水质治理的关键区域,也是治理过程中的难点所在。2019年,太榆退水渠因入汾口水质劣于Ⅴ类,引起了省级层面的高度重视,并被指定为挂牌督办的项目。

这块“硬骨头”实属不易攻克。太榆退水渠太原段沿途共有19个村庄、26座污水处理设施,主支线总长达23315米,施工过程中还需跨越铁路、河流等地形。

治理工作分两步走。

首先,实施截污纳管措施,将沿线的所有污水导入汾东污水处理厂进行高标准处理。至2024年6月底,管网正式通水,成效显著,太榆退水渠的水质首次实现了全线优良。

为了解决水质达标不稳定的难题,太原市在今年开启了第二阶段的行动,即水质提升工程。目前,太榆退水渠的水质提升工程正在加紧施工中,预计在主汛期到来之前即可完工。届时,该工程将能够每日处理13万立方米的污水,确保水中的化学需氧量(COD)、氨氮和总磷等三项关键指标能够稳定符合排放标准。

自“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启动实施,山西地区便将注意力集中在太榆退水渠、浍河、文峪河、磁窑河、杨兴河等污染较为严重的支流,以及汾河干流污染依然较为严重的区域。同时,该地区综合施策,全面推进农业面源污染、工业污染、城乡生活污染防治以及矿区生态环境的全面整治,以期净化黄河的“毛细血管”。

汾河流域的水质和水量不断改善,上下游地区共同努力,成效显著。2024年,汾河在庙前村断面首次实现了Ⅲ类水质的达标。

2025年标志着“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即将画上圆满句号,山西正全力以赴,加快推动该重点工程的进度,力争实现既定目标。

洪梅 镇律师?敬请于评论区发表高见,并对本文予以点赞及转发,以助广大读者把握法律与正义的界限。

技术支持: 建站ABC | 管理登录